与用户交换的不是产品,而是价值

同时,我还会同步一些个人的其他进展,比如说,读书、学习、健身、理财等等。
做一个「有温度」的人,认真工作,享受生活,感受美好。
01 近期思考
1、企业与用户交换的不是产品,而是价值。
这里的价值需要用三个点去衡量,第一用户得到了什么,第二用户付出了什么成本,第三对比其他竞品好多少。
这三个点中,我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是「用户得到了什么」。因为涉及的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,毕竟是显像的,很容易察觉。「用户付出的成本」这个点也会被关注到,比如说我们会考虑让页面更容易被理解,流程足够简单等等,这都是在减少用户的成本。
第三点是最不容易被关注到的,总以为只要产品被生产出来,用户就一定会买账。不是的。卖糖水的有很多家,但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买可口可乐,却不买你家的呢?
可口可乐卖有糖,如果你家卖无糖,那你成功的概率就大多了。所以啊,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比竞品好了多少。
2、 面对前沿科技,首先要做的是选择相信。
这段时间,最火热的项目无疑就是「元宇宙」了。以往,我对新概念一直都比较谨慎,多多少少会感觉不靠谱,但这次有所不同。
不是说「元宇宙」这个概念有多靠谱,而是说我看待新事物的角度不同了。我回想了一下,以前不敢相信、甚至没想过的东西好像都实现了。
小时候用台式机的时候没想到会有笔记本,没想到功能机会变成智能手机,也没想到 VR 眼镜的刺激会这么强。
这些我都没有想到,所以我认为未来还会有很多东西超出我的想象。不管他们是机会还是大坑,早点了解总归是有好处的。
当然了,元宇宙这个概念我觉得还是很有想象空间的,未来大概率可以实现。我还特意去得到App找了相关的课程学了一遍,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。
3、分类聚合可能是应用最多的思考方式了。
公司买了一个置物架,安装师傅提供上门服务。师傅来了之后,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大小、材质、种类做分类聚合。(是不是和我们做产品很像)
看这架势,我就感觉这一定是一个有经验的安装师傅。如果没有经验,很有可能不做分类,凭感觉直接上手了。
戏剧性的是,师傅到最后还是出错了。有一个安装好的盒子因为体积偏大放不到架子里面了。问题就出在没有做好分类这一步,把稍长的两块板混入了其他板中间。
看来,分类还是要谨慎啊。
4、优质内容要持续挖掘和曝光,别被信息流深埋了。
内容性平台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,总感觉内容量不够,然后就拼命补充内容。补充内容没有问题,但首先应该把现有的内容利用起来,别让优质内容都沉底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和过度崇拜信息流有很大的关系。其实啊,信息流适合「快消品」,不适合硬核「科普文」,尤其是垂直类平台更是如此。
垂直类平台需要的就是专和精,那么内容必然也需要深度推敲,生产成本必然很高。但如果高成本的内容放到信息流中,必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被深埋,太浪费了。
怎么办?固定入口,多次分发曝光。比如说,根据内容选题做成集合、高互动内容再分发、热点事件相关内容再曝光等等。
很多时候,产品并不缺内容,缺的是一套分发内容的逻辑。
5、不要做一次性买卖
为什么不能做一次性买卖?
第一、互联网确实让很多事物都透明了,尤其是各平台评价体系的建立(虽有很多问题),骚操作基本就没有太多空间了。而传统熟人间的口碑传播是有限的,在很多地方做不到足够透明。
第二,获客成本变高了。你想啊,辛辛苦苦花高价买的用户,只在用户身上赚一笔钱,绝对是不划算的,LTV 很低,所以细水长流才是最佳策略。这样对双方都有利,何乐而不为。
6、爱抢红包和钱多钱少没有关系,就是心理账户的问题。
为什么有钱人也会抢红包?因为红包的钱属于意外之喜。也许抢到很少的钱会骂娘,但看到还是忍不住还是会抢。
同理,有一天你发现商贩在菜量上缺斤短两,损失的钱不多,但你也会很愤怒。这也是心理账户的问题,这笔钱属于被坑的钱,本来就应该是属于自己的钱,和钱多钱少同样没有关系。
中午叫外卖就是普通的吃饭,预算大概 元左右,如果是请朋友吃,预算大概 0 元左右,如果要签一笔重要的商务订单,预算可能会达到00 元左右。
说到底,就是看这笔钱满足哪种心理需求。
02 其他进展
1、读书计划:3 小时 分钟。阅读书目《好战略,坏战略》《幕后产品》。回复:书单,查看产品经理的必读书单。
2、减肥计划:增重 0.6 斤,共减 22 斤(开始于 4 月中旬)。目前体重 152 斤,BMI值 24。
3、健身计划:Switch健身环分钟x1次。
4、理财计划:买入1份中概互联和 1 份中证医疗。
483